[轉貼]未來可能發生的日本大地震

[轉貼]未來可能發生的日本大地震

ζ火影ζ 於 星期日 九月 14, 2003 12:25 am


近30年來,不斷有專家提出這樣的警告,以靜岡縣正下方為震源的東海地震「任何時間發生都不足為怪」。



近30年來,不斷有專家提出這樣的警告,以靜岡縣正下方為震源的東海地震「任何時間發生都不足為怪」。除東海地震外,地震研究人員同時還警告,在從東海海面一直延伸到四國海面的南海海溝震源帶,也將發生一連串的強烈地震。其中震源帶在愛知海面到紀伊半島的是「東南海地震」,「南海地震」的震源帶在紀伊半島至四國海面之間。推測今後30年間,東南海地震發生的機率為50%,南海地震約40%。



這3個地震與阪神•淡路大地震的直下型地震不同,均為海底板塊錯動而發生的海溝型地震。這3個地震如3兄弟般彼此相互影響,以90∼150年的頻率反覆發生。每次的地震都是芮氏規模8的強震,不僅帶來天搖地動,同時引發海嘯襲擊太平洋沿岸地區。海嘯是海溝型地震最可怕的災難,過去曾帶來無數的巨大損害。



超高層大樓狀似柔軟的搖擺,中高層大樓卻發生倒塌



地震發生所產生的衝擊,以地震波的型態從震源以放射狀向外傳送。震源的斷層面積越大,所釋放的地震波週期越長,因此海溝型地震所形成的是1秒左右的長週期地震波。



建築物往復搖晃所花費的時間(秒)稱為週期。每棟建築物分別有不同的「固有週期」。一般而言,堅固的建築、高度低的建築物,固有週期越短;柔軟的建築、高度較高的建築物,固有週期越長。將建築物的層數乘以0.1,即可求出該建築物大略的固有週期。10層的中高層建築,週期約為1秒;30層高的超高大樓,週期約為3秒。



當建築物的固有振動與地震波的週期一致時,搖晃的幅度逐漸增加而變大,這種現象稱為「共振」。1985年的墨西哥地震(M8.1)就發生共振,再加上地盤脆弱,造成10∼15層的中高建築紛紛倒塌的災難。河田教授說道:「駿河•南海海槽的地震,因為產生長週期的地震波,預料也會發生相同的狀況。其中尤以1981年前,修改耐震設計準則之前就已興建的建築物最為危險。」



但是,高度超過100公尺的超高層建築物,又會如何呢?超高層建築物採用防止破壞的「柔構造」來建造,藉由鋼骨等的柔軟性來吸收搖動,如同強風吹襲,竹子彎曲而不傾倒的機制。「雖然超高層大樓倒塌的可能性不高,但搖晃必然非常嚴重。大樓內的人員、家具、OA機器等都會遭到相當大的傷害,甚至還可能發生如瓦斯管、灑水裝置的接頭鬆脫等的事故。」河田教授表示。



大地的移動是預測的關鍵



據稱東海地震是日本所發生地震中,唯一可能預測的地震。如此說,是因1944年的東南海地震時,曾觀測到「大地緩慢移動」的前兆現象。東南海地震發生於12月7日的中午過後,在地震發生前約1個月,恰好開始進行掛川—御前崎間的水平測量。地震當天上午所測得的數據與前天的數據比較,發現御前崎彷彿被抬起般,地殼正緩緩傾斜。這與地震時所傾斜的方向一致,推測可能是部分震源緩慢錯動所致。島崎教授表示:「根據最近的岩石實驗與電腦模擬發現,大地震不是突然發生的,在此之前,地殼有緩慢移動的跡象,然後再徐徐加速,至無法停止時,即發生大地震。」如果能早期發現地殼的移動,即可能預測地震。



根據靜岡縣2001年5月所發表的第3次受災假設,是否能預測東海地震的發生,其結果有極大的不同。若地震發生於冬季清晨5點,若無法預測,死亡人數約5900人;若能預測,死亡人數將大幅降低為1500人。因若能預測,可大幅降低因火災而死亡的人數。然而人們同時也知道,至今雖有許多根據各種觀測而來的地震前兆,卻未必值得信賴。島崎教授即質疑:「對於觀測地震前大地緩慢移動的地點與大小,以及及時發布警戒公告的時間流程,我們是否永遠都能掌握呢?」

ζ火影ζ
訪客
 

小列 於 星期四 九月 18, 2003 8:45 pm


地震....可怕....

小列

 
文章: 583
註冊時間: 2003-07-24
來自: ~童話~




自然科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