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轉貼]Escher 艾雪其人其畫

[轉貼]Escher 艾雪其人其畫

boy353 於 星期日 八月 17, 2003 2:55 pm


藝術界的異數-艾雪其人其畫(節錄自科月)

鄭文豪

左鍵: 點擊縮放; 右鍵: 觀看原圖

艾雪(Maurits Cornelis Escher)可能是唯一被科學家重視後才開始成名的畫家。主流派藝術家認為他的畫作太冷酷、太單調、太靜態、太蛋頭主義……,向來把他打入正統藝術外的冷宮之內。他自己卻說自己是「圖畫藝術家」,對藝術家的名號反覺得不自在。

物理學家、數學家、結晶學家,對艾雪的畫都驚嘆不已。艾雪承認自己雖然對數學非常好奇,卻是一竅不通。一位俄國數學家倒對他說:「你比我們任何一位都懂得更多。」這話指的是他的規則性平面填充畫而言。艾雪個人的筆記本裡,詳細記載著他將週期性圖畫分成五類晶格和十種系統,其審慎仔細的研究態度實在與最嚴謹的數學家無異。不同的只是,艾雪用的符號,是以直接的圖畫來表達。各個不同領域的科學家,看了艾雪的畫,各有不同的心得。

其人

荷蘭籍的艾雪生於西元1898年,少年時期在學校的功課並不理想,除了每週兩小時的美術課之外,對其他科目完全沒有興趣。因此中學曾經留級兩年,最後仍然沒有正式畢業。

艾雪自道:「絕不是我誇張,我在學校的數學從來沒有及格過,真的!我畫裡頭的『數學』都是我自己不知不覺表現出來的。真好玩,現在我有好些數學家朋友,他們當我是個失散多年的親兄弟一樣。我猜他們一定都不知道,其實我根本一點都不了解數學是什麼。」

艾雪的父親是一位水利工程師,他在多方考量之後,決定讓艾雪攻讀建築——如此既可發揮他的藝術天分,將來也才能不愁生計。艾雪遵從父親的意思,在1919年進了一所建築與室內設計學校。不料人算不如天算,不久之後,他便在學校認識了一位教授繪圖技巧的老師——葡萄牙裔的畫家德麥斯奎特(Samuel Jessurun de Mesquita)。經過老艾雪的勉強同意,終於如願地轉到德氏門下改學繪畫。

在德氏門下這段時期,艾雪可說是一名很優秀、很認真的學生。然而,他的表現卻並非同學中最傑出的,也還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。德氏當年寫下的評語是:「他的思想太嚴謹、頭腦過於清晰冷靜;就是欠缺藝術家特有的熱情與幻想……」

兩年之後,德氏認為艾雪已經打好繪畫的基礎——尤其是木刻畫,應該是他闖出自己方向的時候了。於是艾雪便在1922年自這所學校畢業。

離開學校以後,艾雪仍然與德氏經常保持聯繫,並常常將自己滿意的作品寄給恩師指教。德氏也很重視這位愛徒,甚至將艾雪的作品〈天與水之一〉(1938)掛在自己工作室的門口,並且還得意洋洋地到處宣揚,說他一位親戚曾經驚嘆:「我認為這是『你』畫得最好的一幅畫……。」

 (德氏全家不幸於1944年遭納粹殺害,為這段師生之誼畫下令人遺憾的句點。)

艾雪畢業後,立刻隻身前往義大利旅行。1922年冬天到次年春天,住在義大利北方的西恩納城(Siena),並在那裡邂逅了瑞士籍的潔特•烏密克(Jetta Umiker)——後來的艾雪夫人。潔特可算是個素人畫家,這主要是受了她母親的遺傳與影響。艾雪與潔特於1924年結婚,婚後定居羅馬近郊,在那裡一直住到1935年。

著名的數學家寇斯特(H. S.M. Coxeter)一向十分欣賞艾雪的畫作。有一次他突發奇想,硬把艾雪拉到他的課堂旁聽。事先還拍胸脯保證,說他這節課的內容艾雪一定聽得懂——因為艾雪全都已經畫過這些數學結構。結果一節課下來,艾雪果然六竅皆通——一竅不通。

艾雪非常喜歡在義大利這十多年的生活。每年春天——地中海氣候最迷人的季節,他都會跟幾位藝術家朋友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寫生之旅,足跡遍及義大利南部與西西里、科西嘉和馬爾他島。兩個月後,一行人才拖著疲憊的身軀與豐富的畫作回家。

艾雪雖然一生工作勤奮,卻成名甚晚。旅居義大利期間,只開過幾個小型畫展,幫一兩本書畫些插圖,除此之外幾乎沒有賣出什麼作品。因而艾雪一直無法經濟獨立,始終要靠父母接濟。直到多年之後,他才終於熬出頭——自1951年開始,每年能順利賣出許多畫作(1951年賣出89幅,1954年則賣出338幅!)——不過他之所以成名也不是由於風景寫生,而是轉變風格後所創作的各種充滿哲思的圖案畫。

可惜艾雪的父親無法看到他功成名就的日子。這位一直無條件支持艾雪的老人逝世於1939年,享年96歲。雖然在他去世前一年,艾雪已完成了一幅轉型期的傑作——〈晝與夜〉(1938),老艾雪那時卻也幾乎無法欣賞。諷刺的是,後來艾雪的三個子女也似乎不太喜歡乃父的作品。

1935年,由於墨索里尼政權的威權專制作風,使得艾雪再也無法忍受——艾雪對於政治完全沒有興趣,他厭惡偽善的政治人物與狂熱盲從的群眾,更無法接受任何「光明遠景」的宣傳口號——艾雪全家毅然決然搬到瑞士。可是在那裡過了兩個冬季後,就因為不習慣漫天「淒慘的白雪」而決心再次遷徙——皚皚白雪從來無法帶給艾雪一絲創作靈感,他熱愛、想望的始終是地中海岸的迷人風光;雖然在瑞士時,他也曾入境隨俗學會滑雪,但卻一直不曾消除過客的心態。

1936年春天,艾雪全家如願地做乘一艘地中海貨輪經西班牙抵達比利時。決定走水路的主要原因,是艾雪一直難忘海洋的呼喚。有趣的是,整個旅程的全部費用,是事先約定以艾雪在途中所畫的十二幅畫(各拓印四份)抵價支付。

途中經過西班牙的短暫停留,對於艾雪後期的畫作有重大的影響。在西班牙南部,艾雪夫婦足足花了三天時間研究摩爾人(Moor)的鑲嵌裝飾藝術(摩爾人原住非洲西北部,八世紀時曾占據西班牙)。這些摩爾人用於牆壁與地板上的裝飾圖案,便是艾雪日後創作規則性平面填充畫的主要靈感來源。

1937年,艾雪一家搬到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附近的小城,卻又因為二次大戰爆發,成了不受歡迎、「浪費比利時糧食」的外國人。1941年一月,全家終於定居荷蘭,結束了艾雪近二十年的「長途旅行」與為期六年「大遷移」。

然而艾雪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艾雪,卻也要拜這一趟遷移之賜。如果他一直留在羅馬,一定還會繼續陶醉在地中海美麗的風光中流連忘返。但自從離開義大利之後,昔日的美景不再,只好轉而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展開另一場無盡之旅。

然而過去多年的寫生習作卻也沒白廢——這時艾雪不但已在畫室中堆滿數百張作品,心中更是早已「胸有成竹」。在轉變畫風後,他將高超的寫生技巧用於圖案畫的背景或空白處,造成一種相得益彰的特殊效果。

直到1972年3月27日艾雪逝世為止,艾雪最後三十年的時光幾乎都待在荷蘭——縱使陰濕寒冷的氣候並非艾雪所愛,然而祖國的溫馨卻是他創作的另一重要原動力。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與自我超越,艾雪終於以其獨特的風格成為一位獨一無二的「大畫家」。

其畫

艾雪一生的畫作,除了早期的風景畫之外(大多是義大利南部與地中海海岸的風光,並且幾乎都是1937年前的作品),其餘的七十幾幅1937年之後的作品,全部都是具有數學結構理念的圖案畫。

這七十幾幅畫作完全沒有重複之處,頂多只是一再地改良與演化——艾雪只有在作畫換錢時,才會不厭其煩地一再自我抄襲。這些轉型後的作品,從頭到尾等於是艾雪後半生自我探索的歷程;每一幅畫都相當於他的個人研究紀錄。想要了解艾雪的人與畫,我們不僅要仔細賞析每一件作品,更要注意到後期這七十幾幅畫作的整體發展與演進。

boy353
訪客
 




數學故事